价格战的多米诺效应:从车企、供应商到用户,没一个赢家
撰文 | 大头哥
不久前,15家自主品牌拉着特斯拉一起签署了不打价格战的承诺书。虽然这份承诺书两天后就因违反相关规定被宣告作废,并且特斯拉转头就用变相降价的方式背刺了另外15家盟友,但这件事却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大部分车企都被价格战整怕了。
今年以来,我们见到降价、官降、现金直降、油电同价等词汇高频地出现在汽车厂家的推广文案中,文中跟的数字也一个比一个大,你家降2万,他家降4万,我直接来个王炸,降8万……没成想,第二天就被另外一家拔得头筹,他降了10万。
史无前例的价格战已经持续了半年,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那么问题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价格战对于整个汽车行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用户又是否能够真正得到实惠呢?时值年中,就让我们用数据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车企:从限时优惠,到赤裸裸降价
价格战刚刚开打的时候,绝大部分参赛的选手都是摇摆的。一方面,全行业都在降价,不降价就意味着失去市场,另一方面,它们又想要维持原有的价格体系,幻想着有朝一日,价格能恢复如初。基于复杂的心态,车企给自己的降价行为套上了“限时优惠”的标签,同时,也想给消费者营造一种紧迫感,让大家抓紧下叉,以防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
可消费者对暗降操作并不买账。于是,部分车企决定率先投诚,直接砍定价。比较典型的有:东风日产奇骏e-POWER,原本应该定价在25万左右的日系油混四驱SUV车型,直接将价格拉到了18.99万和19.99万,顶配价格甚至都没有突破20万;别克新君越入门价降到18万,与老款优惠5-6万后的价格基本一致;还有就是刚刚跟降的马自达昂克赛拉,其入门价直接拉到了8.99万,降价最多的配置降了3万。
而在新能源领域,不少车企都喊出了“油电同价”。众所周知,此前同级别的新能源车普遍比燃油车贵3-5万,“油电同价”就意味着这些刚刚上的新能源车型定价得打下3-5万。始作俑者当属比亚迪秦冠军版,在它打开潘多拉魔盒后,A级插混轿车的价格底线由此退到十万以内。随后,合资新能源也染上了降价流感,别克E5直接将新车价格垮到20万的水平,按原来的定价逻辑,这台合资中大型SUV至少得25万起步。紧接着,新车直接垮定价演变成常态,比如哈弗枭龙MAX将电混四驱SUV的价格抵到16万以内。
供应链:未结货款,直接被扣约10%
车企这边价格战打得热火朝天,销量暂且稳住了,但收入却实打实地降低了。本着“有难同当”的精神,车企很自觉地将成本的压力转嫁到供应链这边。
供应链降价是汽车行业的常态,因为产量的提升,均摊了研发及生产成本,供应商生产相同的配件的成本逐年降低,因此,业内通常做法是车企与供应商达成协议,根据每年供货规模与技术更新改进情况,作出一定程度的价格调整和协商,订单价格通常会出现 3%-5% 的降幅,而在极端情况下,主机厂年压价幅度能够达到10%-15%。请注意,以前的降价是基于车企和供应商的友好协商。
如今迫于现实,车企开始选择“霸王硬上弓”的方式,有消息称,已经有车企在不经协商的情况下,直接砍掉了供应商10%的应付余款。供应商的反应尚不得知,不过,用脚指头都能想到,供应商要么选择跟车企撕破脸皮,对簿公堂;要么选择将这部分成本压力继续往下转嫁,但不管是哪种方式,供应链的品质肯定会受到不定程度的影响。或者说得再直白点,减配不再限于减掉配置,而会扩大到降低零配件的品质。
终端4S店:不降价,转身就走
上游努力打价格战,但落到终端4S店,却是少数欢喜多家愁。比亚迪王朝网的经销商当然是幸福的,随着冠军版车型的不断覆盖,比亚迪的多款车型成为销量爆款,终端提车排队已经成为普遍性现象。为提高利润,比亚迪上调了售后价格,比如秦在北上广深等地区的最低基础保养的价格从325元上涨至485元,最高上涨幅度达到了50%。虽然消费者这边嘴上说着不愿,但与终身质保深度捆绑的4S店保养,也使得他们不得不接受。
但绝大部分4S的日子比以前更难熬,那些买不动的货,比如凯迪拉克锐歌即便大甩卖,依然无法刺激消费者敏感的神经。并且,由于很多优惠政策都是限时的,所以很可能出现,前一秒下单,后一秒就降价的情况。信任危机已经成为4S的伤疤。消费者在经受无数“进门是上帝,出门变韭菜”的案例熏陶后也变得越来越精明,进店首先问优惠,一旦得知降价幅度小,立马选择转身走人。
最后说说
一个健康的行业需要保持合理的利润,这是保持车企、供应链和用户共赢的基础。车市价格下行是必然,但理性降价背后是由整个供链体系高效良性运作带来的结果,就跟我们买玩具一样,如果一次开模可以出上千批次的玩具,价格自然便宜。
但现在的问题是,降价已经脱离了良性的轨道,绝大部分厂商都在赔钱赚吆喝,尤其是新能源,除了特斯拉,没几个赚钱,就连称王称霸的比亚迪,卖车赚来的利润少得可怜。价格战再这么打下去,垮掉的不是价格,而是整个市场和产供销服体系。至于用户,看似得到了实惠,但从长远来看,用户也终将被降价反噬。下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对于汽车价格战,你有什么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版权声明:图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