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科院院士给镇海中学学生回信了!
都市快报讯 今天,宁波镇海中学的同学们又收到中科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教授的回信了!
这已经是学校第三年给包院士写信,也是第三年收到回信了。同学们都很兴奋,说:“包院士真的回信了,而且这么快就回信了!”
今年1月下旬,学校灵通记者团的龚笔羲文和翼轩领导力社胡馨元,一起给包院士写了一封新春贺信,汇报了学校一年来在科技探索方面的努力,并向以包为民院士为代表的航天人致敬,学习他们锲而不舍的航天精神。
包院士在回信中为同学们释疑解惑,并鼓励大家树立远大目标,勇攀科学高峰,还分享了自己参与航天事业的经历。最后,他鼓励大家:“衷心希望中国航天的未来有你们的加入”。
以下是信的全部内容。
龚笔羲文同学、胡馨元同学、镇中的同学们:
你们好!
来信收悉,欣闻你们在过去的一年取得佳绩无数,我由衷为你们感到高兴,同时也被你们科技报国的青春热情所感染,刚刚过去的 2023年,我所在的航天科技集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全年圆满完成 48 次发射任务,我们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连续成功发射 175 次的新纪录。神舟家族太空接力、载人登月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全面启动,探索太空的脚步,我们一刻未曾停歇。在这里:也衷心希望中国航天的未来有你们的加入。
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 年,那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第7年,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物质保障都是十分匮乏的,没有飞行试验的基地和地面试验的大型设备,甚至是一本相关的教科书也找不到,可以说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这样的环境下,老一辈航天工作者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战胜了各种困难,开启了勇攀现代航天科技高峰的征程。如果要问是什么支撑他们的理想信念,我想在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回国前对美国记者说过的一段话里,可以找到答案。当钱老历尽万难终于冲破阻挠踏上回国之路时,他说到:“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国之所需,我必行之,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之源,也是永恒不变的奋斗底色。
1982年,我大学毕业就参加到我国的航天事业中,我幸运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接过前辈手中“从无到有”的接力棒,向着“从弱到强”的目标进发。“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是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地下指控室墙上的文字。今天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是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的成果。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科技创新的赛道上,要实现赶超世界一流,在核心技术领域仍需要持续攻关。“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的目标征途漫漫,我们惟有奋斗,永不止步,冀以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朝闻道,夕死可矣”,热切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与渴望,但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得到答案不是重点,寻找答案的过程更为重要。哥白尼面前的答案曾是“地心说”,伽利略面前的答案曾是“质量大的物体下落速度快”,李四光面前的答案曾是“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是一个需要不断观察、深入思考、大胆假设、反复验证、慎重总结的过程。作为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缺一不可。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中不舍微末,格物致知,锚定目标,厚积而薄发。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泮水悠悠,大成时光,潮起甬江,长风浩荡。祝愿同学们志存高远,勇立潮头,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融合,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开拓者。
包院士祖籍是镇海。2016年4月24日中国首个“中国航天日”里,包院士来到镇海中学,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2022年,镇海中学天文社的同学们最先给包院士写信,收到回信后,全校师生大受鼓舞。
2023年,学校灵通记者团的同学,又给包院士写信,很快再次收到回信。同学们非常激动,都说一定不负包院士的期待,奋发进取,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自己的努力。希望有一天能有所作为,像包院士一样,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